講座介紹/ 01
陶瓷,不僅體現(xiàn)著中國悠久歷史與精湛技藝,更是古代中國向世界遞出的一張獨特而輝煌的名片。它在廣袤的地域間流轉,見證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對全球陶瓷藝術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明清時期的陶瓷,它們既是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珍品,也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實用器具,更是連接東西方貿易的重要紐帶。
陶瓷,不僅體現(xiàn)著中國悠久歷史與精湛技藝,更是古代中國向世界遞出的一張獨特而輝煌的名片。它在廣袤的地域間流轉,見證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對全球陶瓷藝術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明清時期的陶瓷,它們既是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珍品,也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實用器具,更是連接東西方貿易的重要紐帶。
作為中國建筑和文化代表的塔寺,不僅是中國式園林景象中的經(jīng)典建筑形式,也在其裝飾圖像中具有豐富的祥瑞寓意。隨著全球大航海時代的貿易影響,從中國景德鎮(zhèn)、漳州、廣州等地出發(fā)的明清陶瓷外銷數(shù)量不斷增長。明清陶瓷外銷所運用的紋飾豐富多元,不僅融合了塔寺裝飾中的祥瑞圖像,更呈現(xiàn)了塔寺建筑的東方造境,并在歐洲的藝術中以多重的方式鏡像再現(xiàn)。
中國明清陶瓷的外銷,不是東方器物的單向流通,而是中國藝術在跨文化背景下的交融體現(xiàn),亦是十六至十八世紀中國形象海外塑造的重要媒介。
講座介紹/ 02
中國明清陶瓷的外銷,不是東方器物的單向流通,而是中國藝術在跨文化背景下的交融體現(xiàn),亦是十六至十八世紀中國形象海外塑造的重要媒介。
楊鴻蛟
佛教美術史博士,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主持并完成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1-14世紀漢藏印佛教互動背景中的夏魯寺藝術遺存”;出版《師道:遼樓居藏14至17世紀藏傳佛教上師像》(合著)、發(fā)表論文《白居寺祖拉康內殿壁畫圖像考釋——兼述般若佛母與十方佛組合圖像在藏地的傳播》(合著)、《元代夏魯寺龍鳳御座圖壁畫及其政治寓意》、《關于根敦群培27幅繪畫遺作的初步研究》(合著)、《夏魯寺般若佛母殿<文殊根本續(xù)>壁畫與轉輪王觀念關系考》等多篇。
講座時間
/ 03
2025年6月13日(周五) 14:00--16:00
講座地點
/ 04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金石大講堂
講座人數(shù)
/ 05
本次講座預約名額僅限50人,需提前預約報名,先報先得,報滿為止,不接受現(xiàn)場臨時報名。
報名方式
/ 06
講座免費,報名預約時間為2025年5月9日17:00至2025年5月13日12:00,掃描下方二維碼報名:
其他說明
/ 07
1)預約報名成功的用戶,可以點擊微信小程序“活動行”——底部菜單欄“我的”——“待參加”——“取電子票”查看預約信息;
2)預約報名成功的用戶,講座當天(2025年6月13日)憑借預約報名信息,免費進館,無需購買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門票;
3)預約報名成功者因個人原因取消報名,請于活動報名截止時間前,下載“活動行App”,按照如下步驟進行取消——登錄“活動行”App——點擊底部菜單欄“我的”——“待參加”——“取電子票”——“取消報名”;
4)預約報名成功者,請于講座當日下午13:30--13:50,在石刻館安檢處簽到,由工作人員統(tǒng)一引領進入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