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為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在博物館發(fā)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已有備案博物館204家,每年接待觀眾量超過8000萬,博物館已經成為廣大市民喜聞樂見的重要文化場所和外地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社會影響力日益擴大。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將加快博物館之城建設。
市黨代表、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杰表示,要推動博物館之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讓博物館成為城市發(fā)展的活力之源。
陳名杰介紹,北京是全世界博物館資源最多的城市之一,全市擁有注冊博物館204家,國家一級博物館達18家,從博物館數(shù)量、密度、布局、辦館水平、發(fā)揮公共服務效能上看,已經形成了全國規(guī)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城市博物館集群。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要按照城市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將策劃一批、建設一批、提升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全國引領性的博物館。
市文物局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鮮明地提出了建設目標。2021年,國家文物局與北京市簽署了共建北京“博物館之城”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一年以來,博物館之城建設既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領導重視,同時被社會高度關注。
在陳名杰看來,把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看做一個整體,北京的歷史街區(qū)、村落、歷史建筑、歷史遺跡、非遺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展現(xiàn)著北京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紅色底蘊,北京本身就是一座內容豐富、內涵深刻的巨大的活態(tài)博物館,以獨特的文化品位吸引四方來客。博物館之城的建設首先要讓市民隨處能逛博物館,感受博物館的魅力。其次,不斷提高博物館的質量,從收藏藏品、研究展示、教育教學等方面,全方面提升博物館的水平,讓大家更深入更全面地感受博物館的魅力。
他表示,本市還將優(yōu)化博物館布局,比如在博物館類型方面,目前以歷史文化類居多,自然科學類的相對欠缺,今后可豐富博物館的門類,讓內容建設上保持平衡。在空間布局上,目前大部分博物館分布在東城、西城、朝陽、海淀幾個區(qū),未來應該因地制宜,打造各種生態(tài)博物館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博物館,創(chuàng)建更多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優(yōu)、小而特的博物館。
陳名杰還特別提到,圍繞三個文化帶建設,也要建設相關主題的博物館,如大運河博物館、長城博物館、西山永定河博物館等。他舉例說,大運河博物館即首都博物館東館的面積達到99700平方米,幾乎是首都博物館的1.5倍大,預計明年年底能與觀眾見面。在其內容陳設中,既體現(xiàn)北京歷史文化的演變,也體現(xiàn)了大運河與北京的關系。
同時,推動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qū)建設博物館集聚區(qū),真正做到大館做強、小館建優(yōu)、微館盤活,實現(xiàn)“十四五”末期每10萬人擁有1.2座博物館,博物館數(shù)量超過250座。
陳名杰說,今后本市要持續(xù)推動博物館之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讓博物館成為城市發(fā)展的活力之源。當下,許多博物館都設有公共會客廳,并逐漸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流量寶地”。正如網(wǎng)友所表達的,“我不在博物館,就在去博物館的路上。”他由衷地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歡博物館,在博物館之城的環(huán)境中,不斷增強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