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氍qú 毹shū石刻話當年 ——梨園戲曲石刻擷英談》——金石大講堂專家系列講座2018年第二期預告
來源: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發(fā)布日期:2018-02-03 瀏覽數(shù):
2018年第二期金石大講堂我們請來了勾超老師,為大家講一講梨園戲曲石刻擷英。
第二期講座預告詳細信息如下:
講座專家:勾超 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副秘書長、北京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
講座題目:《氍qú 毹shū石刻話當年 ——梨園戲曲石刻擷英談》
講座時間:2018年2月7日周三免票日下午14:00—16:00
講座地點: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金石大講堂
專家簡介:

勾超,北京戲曲、曲藝史研究學者,曲藝文學編輯、作家。非遺項目評書(北京)傳承人馬岐先生的入室弟子。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副秘書長、北京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西城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評書(北京)項目評審文稿撰稿人。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城市管理廣播《茶余飯后話北京》系列節(jié)目——《追根溯源說曲藝》撰稿人。
主要著作有《侯喜瑞大事年表》(《中國京劇》雜志2007年1期)、《李榮威:懷念恩師侯喜瑞先生》(《中國京劇》雜志2007年1期)、系列圖書《茶余飯后話北京》(曲藝部分)(中國檔案出版社)。
策劃出版《侯喜瑞評傳》(劉東升著)、《回憶恩師裘盛戎》(鉗韻宏著)、《京西風物叢書》、《京西古村叢書》、《齋堂文化叢書》。2014年錄制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會與門頭溝文委聯(lián)合制作“永定河文化”系列節(jié)目《京西范小人傳說》。
講座大綱:

戲曲碑刻作為記錄戲曲信息的物質(zhì)載體,它是人們在特定時間、地點為記事而創(chuàng)制的。其所記錄的信息為后人研究戲曲形態(tài)和戲曲人社會生存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因其不可再生的特性,使其具備了文物和文獻價值雙重屬性。北京地區(qū)戲曲歷史悠久、戲曲碑刻文獻豐富。講者多年來在北京進行了廣泛實地考察,獲得了大量戲曲碑刻資料。通過對碑文資料的梳理解析,解讀了北京清末至民國時期戲曲的生存狀況、演出形態(tài)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信息,對了解、構建中國古代劇場史、戲曲史具有積極意義。
氍qú 毹shū:
一種織有花紋圖案的毛毯。毛或毛麻混織的布、地毯之類。古代產(chǎn)于西域。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簾幕等。古代演劇多在地毯上,因此又用氍毹又用來代指舞臺。